老年失智症 找回記憶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也就是老年失智症,儼然已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疾病。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逾20萬,依據國際阿茲海黙症協會(ADI)的預估報告,亞太地區的失智症患者人數,至2050年將暴增至6460萬人,如何預防和治療失智症,將是重要課題。
在2014年12月22日的科學期刊「eLife」中看到一項最新的研究,如果讓神經系統重新激發進而產生大腦細胞之間新的突觸連結,就可以使阿茲海默症早期階段的病人找回已經喪失的記憶,相當令人興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系的格藍斯曼(David Glanzman)教授表示,傳統神經科學的觀點,認為記憶是儲存在大腦的突觸(synapses)中,而失智症早期就會損害突觸,因此造成人類喪失記憶。然而,他們推翻這樣的理論,依據對海蝸牛(aplysia)的實驗發現,記憶並非儲存在突觸中,而是儲存在神經細胞的本體中,因此在失智症患病初期,神經細胞尚未死亡時,因為只是喪失突觸的聯結,所以我們只要能夠重新激發突觸間新的聯結,就有希望可以找回失去的記憶。
實驗之所以會選擇海蝸牛,是因為它的神經細胞很大、且數量少,同時具有比較簡單的神經反射路徑與連結,便於研究。另外,記憶的形成與突觸的再生,在海蝸牛身上的作用機制,和人類的大腦近乎相似。
早期失智症患者腦中的突觸會受到破壞,且被破壞的數量和記憶障礙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假設記憶是儲存在突觸中,這些被破壞的突觸裡所儲存的記憶就會被永遠消除。但研究結果卻說明,透過適當刺激產生新的突觸聯結後、舊的突觸已然不存在的情況下,失去的記憶竟然可以被找回來。也就是說,記憶根本是儲存在神經元的本體中,而非早先認為的突觸,那麼失智症之所以會失憶,就和突觸損傷沒有直接的關聯性。只要在患病初期,神經細胞尚未死亡前接受治療,就有機會能找回消失的記憶。
失智症的真正原因不明,發生機率會隨著老化而增加。其特徵為腦部基底前腦(basal forebrain)以及海馬迴(hippocampus)等負責記憶區域的神經細胞產生退化現象而形成腦組織萎縮(萎縮初期從突觸開始,接下來是神經細胞本體,最後細胞死亡)。此外,有家族疾病史、曾有腦損傷病史等,在老年期都比較容易發生失智症。老年失智症的主要症狀為認知功能退化包括有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計算能力等障礙。
記憶力喪失是老年失智症最早出現的症狀,尤其是記不住前不久才發生的事。剛開始的症狀不易被察覺,開始時患者會常忘記日常的事物,需要別人提醒好幾次才能記住;或是在熟悉的地方忽然迷路、忘了某件事到底做了沒、老是舊事重提或是無法學習新的東西。當失智症狀較嚴重時,甚至可能完全不認識朋友或親人。
那要如何才能有效預防失智症的發生?重點就是要維持末稍循環,所以舉凡能夠刺激末稍神經的動作,例如:搓麵糰、搓麻將、洗碗筷、洗杯盤、洗衣服都是很好的活動。千萬不要因為長輩年紀大就凡事都不讓他們動手,其實藉由這些日常活動就可以輕鬆達到刺激末稍神經的功能。
另外飲食以多蔬果、豆類、穀類、植物油、適量魚、少量肉為原則。並多多挑戰自己的記性:試著記住別人的名字、玩玩猜字謎、多閱讀、學新字,都是不錯的預防之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