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還會貶 瑞銀:亞幣未來幾個月將進一步貶2-5%

近期全球經濟振盪,加上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調整,瑞士銀行下調包括新台幣、韓元、星幣、泰銖等在內的大部分亞太貨幣的預測值,平均而言,預計這些貨幣兌美元在未來幾個月內將進一步貶值2-5%。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外匯分析師陳得能(Teck Leng Tan)及瑞銀分析師Dominic Schneide針對亞太貨幣提出「人民幣貶值驅使區域內貨幣重新定位」報告。在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把以美元為中心的匯率機制轉為更加市場化,意外引導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動機很可能與近幾周大陸疲軟的經濟數據、人民幣在貿易加權基礎上持續走強和10月份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評估相關。
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採用更為市場化的匯率機制可以增加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的機會,也能避免經濟受到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影響並緩解通縮壓力。
瑞銀並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轉變為人民幣帶來進一步貶值的空間,預計在未來3至6個月和12個月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將分別升至6.5和6.6。由於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整機制更加靈活,疲軟的大陸經濟數據或是普遍走強的美元將讓中國人民銀行有機會引導人民幣繼續貶值。
不過,瑞銀表示,人民幣的貶值不太可能陷入無序狀態。中國人民銀行已表明人民幣將貶值「10%」的市場傳言是「無稽之談」並明確表示匯率機制變革是目前改革工作的一部分,並不是為了促進出口。中國人民銀行也向市場保證,人民幣沒有進一步貶值的基礎,大陸同時具備穩定人民幣匯率所需的充足外匯存底、貿易順差和穩健的金融體系。
瑞銀認為,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未來升值空間可能以兩階段呈現,首先是人民幣在貿易加權基礎上貶值,隨後會與其他貨幣走勢更加同步。因此,預計人民幣指數將以12個月移動平均進行正常化,使得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穩定在6.6左右。但是,如果美元出現新一輪全面升勢,人民幣兌美元很難不與其他貨幣同步走貶,甚至是跌破目前的預測水準。
亞洲貨幣(除日本之外)也將頓失重心。瑞銀表示,人民幣打破與美元之間的連結,對於亞太貨幣有著直接的負面影響。大陸經濟規模達到11兆美元,占亞太區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高達44%,其巨大的影響力讓其他貨幣很難不跟進貶值。
此外,亞太區國家對大陸有著大量出口,而這些國家在歐美的低端出口市場又面臨區域內相互競爭,地區內的各國央行不太可能阻止其貨幣兌美元貶值。亞洲大部分經濟體令人失望的成長數據和低迷的通膨壓力也為這種做法提供了理由。
瑞銀也調整了亞洲(除日本之外)貨幣各個期間的匯率預測,這主要基於3個主要元素包括對美聯準會升息的敏感度;對大陸經濟的敏感度(透過貿易、匯率機制、大宗商品價格);實質有效匯率(REER)是否符合目前的國內經濟狀況,並將亞洲貨幣歸類為3個風險類別,其中新台幣兌美元3個月預測值從原本32元下調至33元;6個月預測值從31.5元下調至33元;12個月預測值從31.5元下調至32.5元。
瑞銀預期,印度盧比和菲律賓披索在未來數月內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很可能小於其他亞太貨幣。其中憑藉著經常帳順差與GDP佔比達到 6%,菲律賓應能從容應對美國升息週期。此外,該國經濟以內需為導向也不容易受到大陸進口需求放緩的影響。印度經濟也是以國內為導向,因此也不太容易受到人民幣貶值導致的大陸進口需求下滑的影響,但印度盧比仍會受到美聯準會升息的影響。


至於台灣、韓國、新加坡和泰國有著較為穩健的經常帳順差,使其能夠承受美國升息的影響。不過,瑞銀認為,這些貨幣對於人民幣進一步貶值有著很高的敏感度,與大陸直接貿易關係密切且貿易相似度高,因此,台灣、韓國和泰國更可能讓貨幣與人民幣同步貶值。

馬來西亞幣及印尼盾更是極易受到美聯準會升息的影響,瑞銀指出,這兩個國家的政府債券由外國投資者大量持有,這兩個國家均明顯受挫於人民幣貶值觸動的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因此,當美國開始收緊銀根時,這兩種貨幣都會感受到美元融資成本上升的壓力,這兩個國家的央行也意識到在美元普遍走強和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環境下很難捍衛其匯率,尤其考慮到他們的外匯存底非常有限。記者顏真真
now新聞都在行動APP上Android版app:https://goo.gl/ba3uGK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